金沙中国官方
金沙中国官方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金沙中国官方 > 新闻动态 >
可怕的“穷家富养”现象: 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, 很多家长不以为然

暑假才刚开始没几天,堂姐就向我吐槽,说现在养一个孩子,实在是太花钱了。

一打开朋友圈,都是孩子同学的家长晒各种旅游照,有的去著名景点,有的去游乐园,甚至还有出国游的。那些没有去旅游的,不是学钢琴,就是学绘画。

孩子看到同学们的精彩假期,也哭闹着要去外面玩,去长隆,去迪士尼。

堂姐家里面本来条件就不好,但为了孩子不被同学嘲笑,为了孩子不落后于别人,她还是咬咬牙带着孩子去玩了好几天,一轮游下来,孩子开心了,钱包空了,堂姐要更加省吃俭用了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现在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,纷纷走上了一种“富养”孩子的道路,甚至有一种“全民富二代”的假象。

家长花重金带孩子见世面,上各种兴趣班,还以为是对孩子好,实则这样做,正在一步步毁掉你的孩子,千万别不在意。

一:“穷家富养”暴露出了什么?

(1)父母背后的焦虑

你有没有见过月入五千,却咬牙送娃进私立幼儿园的爸妈?

更绝的是,他们借钱20万买宝马接娃,就为了“不丢面子”!

说实话,这种硬撑出来的“富养”,简直像给孩子喂裹着糖衣的毒药。

这对贷款买宝马的四川父母,表面上是“为孩子好”,扒开看全是自己的恐惧和焦虑:怕孩子被同学看不起,怕自己没本事拖累娃,更怕娃将来怪自己“没给好起点”。

教育专家纪大海说得实在:“父母总想给孩子垫个高台,却忘了自己脚下踩着沙堆。”

当普通家庭用借贷假装中产,孩子眼里只会长出一种错觉:“我天生该活成这样”。

詹青云在《奇葩说》点破真相:“我们以为买了同款跑鞋就靠近了榜样,其实真差距在于,人家真的去跑步了。”

我的观察:真正的起跑线,从来不是宝马车的logo或私立园的双语课,而是孩子能否在参差世界中站稳双脚。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该往哪里去。

(2)父母内心的亏欠感

“别人有的,老娘就是拼了老命也会给你。”

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声。

邻居家属于工薪阶层,不算太穷但绝对不富裕,现在来看养两个儿子没什么压力,可未来的压力,我们这些做邻居的都看出来了。

偏偏邻居出手特别阔绰,今天给儿子买名牌鞋子,明天给儿子买几千的游戏机。放暑假的时候,还会全家带着儿子出国游。

他们都说他,花钱太大手大脚了。他却说,人只活一次,一定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,带孩子多去见见世面,不能让他被别人看不起。

看,为了孩子好,让孩子见世面,不让孩子被人轻视,这些都成为了穷家富养的原因。

旅游确实能让孩子增长见识,锻炼心智。可大家发现没有,现在的旅游,早已变成了打卡,不再去真正的深入景点,反倒成为了走马观花,吃喝玩乐反而成为了目的。

这样做,非但没有增长见识,反而还会给孩子养成不好的性格,越来越没有耐心,越来越只注重短暂的愉快。

明明这样做花钱又对孩子没有实质性的好处,为什么家长还是要这样做呢?

说白了,就是内心的亏欠感在作祟。

小时候缺爱的人,长大了一直在追求爱,小时候缺钱花的人,长大了会大手大脚,发的第一份工资全部用来取悦自己,弥补小时候的自己。

很多人小时候过得艰苦的生活,没有零食,没有出门旅游过,甚至就连穿的衣服,都是远房亲戚家孩子不要的。

所以长大了,他会报复性的弥补自己,结婚生孩子后,又将这种弥补心理转移到孩子身上,美其名曰:绝对不能让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样。

别人家孩子有的,我家孩子也一定要有,不能再让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被人看不起。

二:“穷家富养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?

(1)摧毁孩子的生存能力

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?因为他过早的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,别人还在玩的时候,他已经帮助家里干活了,做得多了,就有经验,渐渐独立。

而那些被家里富养的孩子,哪里舍得他做家务?不当皇帝一样哄着就不错的了。

即便是长大了,家长也舍不得让他干活。最后培养出来的,是一个动手能力差、责任感差、没有自理能力的人。

长大后,晚熟的他面对一点事情,不知道如何解决,当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,不敢迈出去一步,最终一事无成。

在日本,靠父母养老金活到中年的儿子,比比皆是。

横滨那位70岁独居老太的日常是这样的:颤巍巍把饭端进儿子房间,收拾堆成山的泡面盒,再捏着仅剩的3000块退休金盘算药费。

而她45岁的儿子,昼夜颠倒地打着游戏,上一次出门还是三年前。

更扎心的是:日本官方数据显示,像这样“啃老超20年”的中老年御宅族,竟有61.3万人,比年轻宅男还多!

其中三分之一,正是泡沫经济破裂时失业的“失落一代”。

当年找不到工作躲回家,如今父母枯瘦的手成了他们最后的摇钱树。

每次看到超市里佝偻着背给成年儿子买速食的老人,我都想起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里那句话:中国父母不是给的爱太少,是太多到让孩子忘了自己也得活。

(2)让孩子变得自私

习惯了接受父母的付出,习惯了索取,长大了,也就不懂感恩了。

因为他一直以来享受的,都是最好的,但在享受的过程中,他压根就看不到父母有多不易,把所有的好都当成了理所当然。

这样的孩子,长大了,会变得特别自私,甚至一旦父母没有满足他的要求,既有可能跟父母反目成仇。

养育孩子,应该在精神上富养,物质上的富养,只会毁掉你的孩子。

(3)情感物化

朋友家女儿今年考上了某211大学,做父母的嘴都笑歪了。但没想到的是,她的学霸女儿发了一张7万元的高考奖励清单,遭拒后直接摔门出走。

我朋友,直接从骄傲到心寒。

这姑娘从小被“物质激励”喂大。

练琴换必胜客,考前十名换旅游。

最终她把亲情明码标价:分数=钞票,母爱=ATM。

写在最后:

教育心理学家吴迪的叹息至今扎在我心里:“现在穷孩子早当家的故事快绝迹了,多的是二三十岁不会煮鸡蛋、看病要父母挂号的高龄婴儿。”

真正的“富养”从不是钱堆出来的,而是像种树:敢让幼苗经风雨,根才能扎进地心。当我们不再用愧疚喂养孩子,他们才会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金沙中国官方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